
在海陽這座膠東小城,有一位用鏡頭記錄鄉(xiāng)愁、用流量傳遞文化的網絡文明踐行者——李曉輝。作為海陽市融媒體中心自媒體工作室主任,她以“北緯37度海陽人”為名,在短視頻平臺上繪就了一幅新時代基層文化傳播者的絢麗畫卷。

轉型:從三尺講臺到網絡舞臺
2020年,李曉輝告別教師崗位,注冊了“北緯37度海陽人”抖音號。從那一刻起,她將鏡頭對準了海陽的紅色之魂、綠色之韻、藍色之夢與金色之光。她的作品視角獨特、情感真摯,迅速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。短視頻《美麗中國海陽版》在齊魯網、閃電新聞等平臺發(fā)布后,引發(fā)廣泛共鳴;策劃的“海陽大秧歌”系列之《雷鄉(xiāng)秧歌情》榮獲“中國體育彩票”山東省第三屆體育影像大賽微視頻組紀錄片一等獎,并在新華社網站發(fā)布。2024年國慶期間,她發(fā)起的海陽首屆“鳥科普公益影展及愛鳥”更是掀起熱潮,被國內多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。一位國家級藝術評論員盛贊她的作品,稱其無論從文案、拍攝、編輯、解說等各個方面,都是上乘之作!

破圈:解碼非遺的網絡生命力
她扎根民間,將國家級非遺“海陽大秧歌”拆解為生動的視覺符號:大夫的羽扇象征浩然正氣,錮漏匠與王大娘的追逐演繹正邪較量,貨郎的扁擔挑起生活百態(tài)。她的“秧歌角色解析”系列短視頻,讓年輕網友重新認識了這一古老藝術。當《黃河陣》課間操被中國教育報整版報道,當留守老人通過直播學習秧歌步法,當外地游客按圖索驥“打卡”海陽大秧歌時,這門藝術在云端煥發(fā)了新生。2025年,在海陽大秧歌即將錯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“山花獎”之際,李曉輝挺身而出,僅用十天時間完成排練、拍攝與剪輯,最終讓海陽大秧歌成功入圍終評舞臺。
聚力:構建網絡公益共同體

李曉輝的作品不僅記錄文化,更凝聚人心。她鏡頭下的海陽濕地護鳥人,十余年如一日守護著這片碧海藍天。一個夏日的偶遇,促成了“海陽鳥種科普影展”的誕生。李曉輝帶領團隊日夜奮戰(zhàn),38天完成300幅作品、100多個鳥種的展覽,生動展現(xiàn)了海陽的生物多樣性。影展被中國環(huán)境電子報、中國科普網等媒體報道,讓濕地與鳥類成為海陽的新名片,真正做到了“網絡的力量在于連接,而公益的初心在于行動。”
啟示:網民素養(yǎng)的鄉(xiāng)土表達

李曉輝的網絡實踐詮釋了新時代好網民的精神內核——用技術激活文化,以社群凝聚認同,借平臺賦能鄉(xiāng)村。她的抖音簽名寫道:“網絡空間需要更多帶著泥土香的清流。”這正是她對“指尖文明”的生動注解。在她的影響下,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關注鄉(xiāng)土文化,傳承非遺技藝。
鍵盤起落間,李曉輝仍在續(xù)寫新時代的“歸去來兮辭”。她讓世界看見:真正的網紅流量,從來不是轉瞬即逝的數據泡沫,而是扎根大地的文化自覺;真正的網絡文明,始終是技術理性與人文溫度的雙向奔赴。(作者:李佳懌)